大众,是我们的名字,也是我们的追求
作者简介:第18届长江韬奋奖(长江系列)获得者,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、副总编辑。采写编辑的作品6件获中国新闻奖,19件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、山东省精品工程奖。带领新媒体团队创办、运营大众日报客户端及新媒体矩阵,用户覆盖超1.3亿,融合传播指数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。编、著《记者眼中的苏沪浙》《雨天,咖啡半价》《Letters Frome Home To WuHan》等多部著作。先后被授予“泰山新闻奖”、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、齐鲁文化名家、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。
半个世纪前,范长江在《记者工作随想》中写道:“我认为,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锻炼就是群众观点的锻炼……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,他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,了解群众的动态,思想感情,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……”
半个世纪后的今天,作为长江韬奋奖(长江系列)的获奖者,回望自己32年的新闻历程,我想,站稳人民立场、践行群众观点仍然是新闻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有幸成为大众人,把报道的“C位”留给普通人
我工作的媒体是大众日报。1993年大学毕业后,我有幸成为一名大众人。大众,是我们的名字,也是我们的追求。
1990年代中期,笔者(左一)在山东乡村采访。
党的立场、群众的报纸——大众人的红色基因和源代码。犹记工作不久,我随报社组织的寻根活动到沂蒙创刊地采访,当我站在当年印刷所矮矮的瓦檐下,听报社前辈讲述房东刘茂菊把婚房腾出来给报社作印刷所,战争年代有500多位大众报人、160多名乡亲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生命,不由热泪盈眶。此后,我又十数次前往创刊地,拜谒首任总编辑匤亚明墓,参加为创刊地缺水村打井通水仪式,再到创刊80周年前夕重走创刊路……
记得2011年10月,当一群报人携手省内地矿王牌军,打出了又一口400多米的深井,把甘泉水送入280多户乡亲的家中时,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:“走得再远,也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。每一次的回归都是初心的锤炼,让我们把根更深地扎进大地、扎进群众中去。”
大众办、大众看——让世界看见平凡人的美与好。一张诞生在战火硝烟中、走过85年光辉历程的党报,她的历史无疑是中国革命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篇章,但这些华章的切入点,往往又聚焦在无数的大众上。
2024年11月14日,我倡议举办的“让世界看见美好——2024山东正能量融合传播暨‘开屏见好’百期特别推介”活动热烈开场。“开屏见好”是大众新闻客户端于2024年8月推出的正能量暖新闻栏目,每天一期,聚焦山东好人好事,让普通百姓上封面、上开屏,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“身边榜样”,讲述普通人的精彩故事。活动现场,有为“星星的孩子”办园的幼儿园园长,有为出门旅行的残疾人免费提供无障碍住处的90后女青年,还有把列车开出“中国速度”的高铁司机,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,听湿了很多人的眼眶。
大众新闻“开屏见好”栏目刊发的身边好人、凡人英雄。
时光回溯至2000年,我首次与中国新闻奖结缘,是与同事共同主办的专栏“普通人的故事”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。“普通人的故事”是大众日报1997年推出的专栏,是标准的“凡人列传”,我们为之立传的,有笃信“没有比人更高的山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”的乡村鸿雁村邮员,有城市最后的“掏粪工”城肥清运员,也有身患癌症却始终坚守在门诊和病房的肿瘤医生……把目光投向普通人,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报道理念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。
不仅仅是大众日报,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媒体,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比比皆是:齐鲁晚报的“凡人歌”栏目,14年坚守,记录了无数普通人“平凡铸就伟大、微光点亮齐鲁”的动人故事。2025年1月2日,大众新闻客户端又推出了“厚道山东人——道德榜样在行动”线上事迹巡展,让道德榜样成为山东的封面人物,让凡人微光凝聚向上的力量。
80多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就是一瞬,但普通人向善向上的精神永存,“名为大众、心系大众”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一代代大众人的血脉里。
从业32年,我经历了新闻载体、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巨变,如果有什么从未变过,那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,以大众之名,书写大众的故事。当大众的故事经由我的笔呈现在报网端号上时,是具体的,是有血有肉的,是有名字、有样子,是值得被看见与被记住的。
每一个有追求的新闻人,都曾梦想过,以手中的笔记录历史、推进社会进步。这个梦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为现实,很不好界定,更无法轻言结论。但如果一个新闻人曾以手中的笔,记录大众、讴歌大众,这大概是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模样。
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,“三多三少”渐成采写规范
“党的立场,群众的报纸”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的、生动的新闻实践。新闻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理念,更需要在一次次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强化提升。以重大报道影响人,推进社会进程,是媒体的追求,也是我在自己的新闻道路上不断努力的方向。
自1999年以来,我几乎参与了大众日报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。这个过程中,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式报道一直是我们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。不管是“行文五千,必蹲七天”的不成文规矩,还是“脚下的泥永远要比笔下的字多”的共同期许,基层、群众始终是我们新闻的“富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