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上海国际车展其实就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迁的缩影:比亚迪、奇瑞、长城、零跑等中国品牌展台人头攒动,来自欧美的工程师仔细记录着DM混动系统的技术参数;而在奥迪、宝马、大众、丰田展台,中国消费者正在体验华为鸿蒙座舱“人-车-家”的无缝互联。这场看似寻常的车展,实则暗藏产业逻辑的颠覆——中国车企正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定义新规则,跨国品牌则以深度本土化争夺市场入场券,二者的双向博弈正在重塑百年汽车工业的底层基因。
中国车企定义全球竞争新规则
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已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标准输出。以比亚迪为例,第五代DM技术让混动车型馈电油耗进入2L级别,超级e平台的全域千伏架构让兆瓦级闪充成为现实,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服务于中国市场,将来也会通过比亚迪的全球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,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标准的升级。
与此同时,中国车企正通过“技术+产能+服务”三位一体模式,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构建区域产业链闭环。例如比亚迪泰国工厂本地化率超40%,带动了电池、电机配套企业集群式出海。
如果说比亚迪代表自主技术的直接输出,零跑则探索了另一种全球化路径,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联合,借助其全球渠道实现研发与市场的资源置换。这种生态共建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“中心-外围”的等级结构,形成多点联动的网状体系。
合资品牌的“中国化”生存法则
面对中国市场的智能化需求,合资品牌也在加速推进本土化进程。奥迪E5 Sportback搭载了鸿蒙座舱,标志着豪华品牌首次将国产操作系统深度融入产品定义。华为鸿蒙生态的接入,不仅解决了传统合资车型车机系统适配性差的问题,更通过“人-车-家”全场景互联重构用户体验。
这种深度绑定使合资车企得以共享中国智能网联技术的迭代红利,同时中国科技企业通过标准输出获得生态主导权,新的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“技术换市场”的单向逻辑,转而形成“生态共建”的双向赋能。
除了操作系统层面的合作,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加速本土化适配,例如广汽丰田的铂智系列就很能说明问题,其激光雷达全场景智驾系统与本土化交互设计,体现了合资车企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度响应。而铂智品牌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,也证明只要能消除“技术代差”,合资产品在新能源市场同样可以得到认可。
红点观察
中国汽车的“双向输出”新范式,本质上是全球产业权力结构变迁的微观映射。当中国的技术标准在热带雨林中验证可靠性,当鸿蒙系统成为跨国豪华品牌的智能底座,传统以欧美为中心的汽车秩序正在松动。这种变革并非零和博弈,而是通过技术共生、生态共建,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走向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未来。